2009/05/07

意外的一萬四千公里Vol.8

時間:2007年8月
里程:6979-8159km

↑喀什→庫車路線圖

國道催眠曲
跨過崑崙山進入塔里木盆地之後,沿途的地勢便少有起伏,景色基本上不是綠洲就是戈壁灘。連自己都感到意外,騎在地有三百里平的公路,竟讓人懷念起當初那段大起大落的日子──就在覺得快要斷氣的前一刻,迎面而來的是令人上癮的連續下坡解放感…呃,不過,在這種氣溫來個連續上坡,恐怕撐不到下坡就真的斷氣啦~一旦離開清爽的綠洲白楊道,熾烈的陽光便無情地燒烤著大地,還有地面上以時速十幾公里癡癡地盼著下一座綠洲趕快從浮動的空氣中出現的我們。只是在扮演重要經濟命脈的便捷國道上,綠洲和戈壁交錯譜成的節奏如同一首步調緩慢的催眠曲,即使身邊充斥著飛嘯而過的卡車和燠熱的暖風,依然數度讓人騎著騎著一不小心就進入了睡眠模式。於是在喀什到阿圖什平穩順暢的四十幾公里後,便讓我們決定捨直取彎繞路而行。

↑在國道上連拍出來的畫面都顯得窮極無聊。(c)Photoed by Water

充滿驚奇的巴札日
翻開地圖,綠色的省道連接起一串很西域的地名,其間的居民有著與平常所熟悉的中華文化相去甚遠的特徵與風俗。我總是興味盎然地偷偷揣摩,如果有位俄羅斯族人(或其他少數民族)遠走異國,向別人介紹自己是中國人時會是什麼景象呀?只是還沒機會問當地人,意外闖進某個小鎮的每週最大盛事──主麻日(註1)兼巴札日(註2)的我們,倒先被當外國人給團團圍住了。從哪裡來?往哪裡去?這個好吃嗎?一群剛結束禮拜的民族(註3)伯伯們洋腔洋調地問著的同時,摩肩擦踵的人群中突然遞出一碗涼水,說是嘉獎我們旅途的辛勞。就像這樣,即使見識過號稱亞洲最大規模的喀什大巴札後,每每意外邂逅的小鎮巴札日還是讓人興奮不已,閃閃發亮的雙眼巴不得看盡所有新奇的事物,口水直流的嘴則恨不得吞進任何沒吃過的食物。瞧!那不正是夢裡尋它千百度的囊坑烤南瓜嗎!


↑騎累了(其實大部分是嘴饞),在路邊挑顆瓜,老闆還會貼心地幫你一片片切好,服務超周到。(c)Photoed by Water


↑新疆銷售量冠軍的「窩窩囊」,果然,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簡單卻好吃的東西啦~(在南疆的每天都要感動好幾次)(c)Photoed by Water

扛著鋤頭的軍隊
地圖上令人好奇的還有「團場」。以數字命名的團場羅佈在典型綠洲城鎮周邊,即使沒有刻意繞行,路上也難免碰上幾回。經過規劃的集鎮區,絕對多數的漢族面孔在道路旁兜售當地豐盛的農產。不過,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某些標著「XX師」「XX連」的建築或標示。原來實際上看起來像農場的團場,是早年為了解決駐軍就地轉業的歷史產物。沒有戰事的年代,軍人肩上的槍桿被鋤頭取代,砲彈化成了一顆顆碩大甜美的果實…只是不知為何,總讓人感到有座無形的堡壘似乎還穩穩地保護這些區塊不被外族入侵吶。


↑阿克蘇城外這個有點老舊斑駁的「民族」木門,靜靜地散發著一種新城區所失去的韻味。(c)Photoed by Water


仰望星空的露台
又是個全鄉總動員的巴札日。即使歡樂過後必須面臨今晚不知睡哪的窘境,繼續趕完距離庫車五十多公里路的選項依然不在考慮之列。
原本坐在河岸嗑瓜子殺時間只是為了等待巴札曲終人散後閃到大橋下紮營,沒想到返家的人潮卻反而聚集到我們身邊問東問西。因為文化差異太大,來到新疆後一直沒什麼勇氣使出在西藏屢試不爽的「借你家隔壁住一晚」的絕招。怎知就在阿鈞開玩笑說今天晚上沒地方住時,一位維族媽媽立刻爽快地表示去住她家,即使彼此之間連語言都不通!
維族媽媽和剛放學回家的小女兒熱孜亞,一會兒拉著我們參觀如小型農園的後院(原來家家戶戶有囊坑的傳聞是真的!),一會兒又忙著採下剛才不小心瞄了一眼的葡萄招待我們(一定是不小心露出貪婪的眼神),雖然只能藉著破碎的單字、手勢和表情溝通,戰戰兢兢的心情卻一下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熱情招待兩個陌生旅人的維族媽媽、一點都不怕生的熱孜亞,還有已經大剌剌躺在院子平台上的阿鈞。(c)Photoed by Water

夜幕低垂,二女兒、大兒子和亞森爸爸陸續回家,大夥圍坐在半露天的平台共享茯茶、囊和香氣四溢的甜瓜。略顯昏黃的燈光下,維族媽媽要全家換上正式服裝,好讓我們多拍幾張全家福。阻礙旅人與當地人交流的相機,在我們的旅途中卻經常成為融化彼此心防的親善工具,那一定是以前的底片時代所做不到的吧。雨過天晴,借宿庭院露台的我們被微涼的空氣和滿天星斗溫柔地包圍。捨不得闔上雙眼的我想著,明天到了庫車,一定要將這些洋溢著熱情與可愛的照片寄回這座星空下美麗的克孜爾庭院。

(註1)伊斯蘭教教徒除了一天作五次禮拜,在每個禮拜五還會到清真寺參加聚禮,人潮盛況可比元旦升旗典禮。
(註2)南疆城鎮每週至少一次的大型市集,時間各個城鎮皆有不同,幾乎家家戶戶皆駕著驢車來趕集。
(註3)「民族」乃新疆的漢族人對所有其他少數民族的通稱。

★更多照片刊載於2009年四月號《樂活單車》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