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7

对旅行装备的几点看法

前两天,为适应冬季户外的环境,骑车往豫西伏牛山区跑了一次,气温-1.c。,天气多雾,风力3级,路况一般,最大的体会是睡袋要够保暖,衣服排汗性要好,体能要有保障。
想起即将开始的滇藏之行,看了有关的资料,主要还是阿水的一些文章,感觉有些东西还是有必要谈点自己的看法(纯粹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看法,随便说说而已)。
一、车子
旅行车还是山地车?很多朋友会首先选择蝴蝶把的旅行车,如果是平原地区很好的公路,那么这种车的性能的确是好,可是川、滇、藏多山,而且又想到那些民风淳朴的、远离公路地方看一些原生态的人文景观,所以还是山地车更适用些,最好是能了解自己所乘车子的基本性能。自己的体会是在山地旅行,山地车的优势相当的突出。不过,阿水还要走新藏线,那时可能这种旅行车的优势又会显现。两全其美的办法是选择一辆“全地貌车”____兼容平原与山地的自行车。当然代价会稍高一点了。
二、装备
前两天出行时,有一些装备我本不想带,两可犹豫之间还是带上了,如真空保温钢杯(1.8L),事实证明很有必要,在气温较低的户外能喝上热水,真是幸福。不过,增加的重量也很可观。所以鱼和熊掌之间的斗争有时是不能妥协的。
三、服装
我不赞成骑行服装,(当然有了更好,尤其是同志们辛辛苦苦多方努力搞来的骑行服,我也将会十分珍惜)。
其一:三四月份的滇藏线还是冬季的感觉,骑行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暖问题,我的首选是冲锋衣,在这方面多花点钱是值得的,不然的话,湿透的内衣会给旅行造成不小的麻烦和不便,上了4000米之后,还会有感冒的威胁,再往下我就不好再说了。
其二:如果想与当地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还是低调一些好,我的经验是当地人对那些看起来很专业有骑行人士不外有两种看法:漠然视之或者有所企图(这是真的)。而相对低调的冲锋衣,多了一些随意性,亲和力很好,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在向当地人求助时,交流沟通的基础相对容易。他们会在心理上有认同感,不会因为太过于先锋另类而产生排斥感。
四、温泉与高原反应
发现阿水对温泉情有独钟,云南也有很多温泉,会满足阿水的愿望的。不过上了西藏后再泡温泉可要慎重了!高原之上,温泉洗浴体能消耗很大,不知道阿水是否应对自如。我是不敢这样做,一个高原反应已经够我应付的了。但愿不会反应的太明显,我到川北(黄龙、雪宝顶)时,有高原反应,头痛、头晕,不过还能忍受。

在云南之内,饮食起居的问题不大,除非是骑向人迹绝少地方。其他的等想到再说吧。

2 則留言:

Water*阿水 提到...

安鐵兄的顧慮沒有錯。我想不論身在何處,能夠不著痕跡地融入當地生活,才是最聰明且實際的(本人一直深信低調是一種美德)。雖然大部分時候受限於外表、口音、習俗等很難達成,但我一直深信只要十時懷抱著同理心,遇到壞人的機率通常可以大大降低。若想精確表達,恐怕需要寫個一千字,簡單來說也許有點接近「相由心生」的道理吧(當然外表的裝束也是其中一環)。其實,在那麼「涼爽」的天氣騎單車,騎行裝外再套上各位所說的衝鋒衣應該很正常,這點我想大家也一定都考慮進去了。
這趟旅行既然是去治病,我當然不會為了泡溫泉,在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還勉強自己去送死囉!以我喜歡溫泉的程度,就算只能遠觀就可以很感動了。(能泡進去會更感動)
每次讀到安鐵兄、十方、小鐵你們,不論是認真的回信內容或相關文章,都覺得自己十分幸運!你們的專業加上我頑強如蟑螂的生命力(只是沒啥體力),一定可以在任何環境安然存活下來的。至少,目前決定狠下心帶有點重的保溫杯上路了。^_^

十方 提到...

to:安铁.有种双层的户外水壶,保温性也不错,相比起来要轻上很多.我把我的那个带上,上路后试试使用情况怎么样.理想的话安铁兄也可进一个,50元.
关于 "全地貌车",明白安铁兄想要表达的意思了,但好像全地貌车是指那咱前叉软架的,用来进行众林越野的那种才叫全地貌,是山地车里面最重的,最不适合长途的.旅行车这个概念出现于欧州,轮径大,负重的平衡设计得比一般山地车更好.在国内由于销路不大,几乎很少有人用,如查偶尔在珠三角,长三角买到,进到西部后配件的维修问题也让人头痛.所以用一般山地车改装就成了,至于进到新藏,换光头窄胎,前叉锁死了跑,虽然比不上公路车,但怎么都会比以减震第一的"全地貌车"要省力和快一些.我觉得只要是一直沿公路走,一般的山地车就足矣,就是在减重上多想想办法.